環境部:年底前推塑膠減量里程碑
產業訊息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陷入僵局,這場國際角力,在台灣內部也出現翻版,產業界憂心若推動減產,恐衝擊半導體產業命脈,呼籲環境部「不要走得太前面」;環團則強調,唯有從源頭控管,才能真正解決塑膠汙染。
雖然台灣並非公約締約國,環境部仍緊盯談判進度,日前並邀請前往瑞士觀察的代表團與國內產學界分享第一手訊息。會中,產業界與學界皆提醒,塑膠產業是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支柱,政府在推動減塑政策時,必須兼顧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減少塑膠生產與消費量是塑膠公約談判核心,也是科學證明解決塑膠汙染最有效方法;但國內在推動一次性塑膠用品禁限用措施,均屬下游「消費端管制」及「末端處理」。她建議,由環境部主導跨部會協調擬定國家減產戰略,同時優先檢討並暫停包括新四輕在內的石化擴張計畫,以免與減塑方向背道而馳。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指出,全球塑膠公約可以擇期再議,但海洋生態健康已禁不起再等。應全面盤查陸源、河川、湖泊、地下水及海洋中的塑膠廢棄物與微塑膠,建立濃度、熱點與來源等基線資料;再評估其對生態與人體的風險;最後針對高風險熱點推動汙染削減與清除措施,才能在源頭到末端形成完整治理。
環境部表示,不會漠視國內約十五萬名塑膠相關從業人員的壓力,將偕同經濟部與業界攜手合作,共同面對塑膠轉型的挑戰,採取「漸進、分階段」方式推動政策,確保減塑政策不會脫離國際趨勢。
環境部指出,年底前會推出「減量里程碑」,針對一次性塑膠用品採系統性地擴增減量目標,從原先的四項增至六項,涵蓋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零售包裝及網購包裝,並廣泛蒐集社會意見,讓政策更貼近民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