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專欄
全球限塑政策與產業因應對策
產業趨勢
全球限塑政策與產業因應對策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秦安易
自二次世界大戰後「塑膠」產品開始在全球普及,由於其耐用、便利且價格低廉的優點,在人類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無論是家庭生活用品、飲食器具、工業製品等,幾乎無一不與塑膠相關。美國一篇研究 指出,塑膠自1950年起大量生產,至2015年已累積製造達83億公噸,預估至2050年全球塑膠製造量將達340億公噸。然而,過度便利以及龐大的使用量也造成了後續對地球環境的危害,全球塑膠垃圾約僅9%被回收,12%被焚燒,有高達79%的塑膠垃圾在垃圾掩埋場或流入自然環境中(圖1)。而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噸的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預估至2050年,這些塑膠垃圾將佔據5%的地球表面,解決因塑膠衍生的環境與生態問題刻不容緩。

資料來源:Science Advances官網,塑膠中心整理(2018年9月)。
由於全球環保意識的高漲,塑膠垃圾汙染問題持續引發關注,近期各國際組織陸續提出一次性塑膠限用方案或願景,期望能從使用端進行約束,並減少塑膠垃圾的產量。歐盟(EU)先於2018年1月通過塑膠循環經濟戰略,要求2030年前所有塑膠包裝需達可重複使用或回收再利用。隨後再於2018年5月提出一次性塑膠禁用草案,目標於2019年5月底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通過。禁用項目包括餐具、飲料杯、瓶、棉花棒、吸管與攪拌棒、包裝紙、香煙濾嘴、濕紙巾、塑膠袋等。另外也規範,歐盟會員國在2025年前,寶特瓶回收率須達90%。而2018年6月G7高峰會亦推出海洋塑膠憲章,G7中5國(加、德、英、法、義)簽署,同意重點包括減少一次性塑膠用量、企業增加再生塑膠使用量、2030年前企業實現100%使用可回收、可重複使用塑膠材料、發展塑膠材料創新技術等。除了國際組織提出的法案與方針之外,各國也紛紛提出相對應的一次性塑膠禁令,限制措施如下表1所示。




面對政府與國際組織提出的種種一次性塑膠限用措施,產業應如何自處?其因應的對策又為何?近期各國塑膠相關產業協會已相繼針對限塑議題提出因應對策與解決方案:
(1) 英國塑膠協會(British Plastics Federation, BPF)表示,塑膠與社會的關係正處於歷史關鍵時刻,塑膠產業、政府與大眾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便是「減少塑膠廢棄物,讓環境更美好,並達永續發展」。BPF公佈「塑膠:循環經濟展望」願景計畫,目標在2030年要使英國塑膠包裝及一次性塑膠用品100%可重複使用、可回收或回收再利用。此外,BPF正致力於塑膠循環經濟的推動,協助英國強化塑膠回收基礎設施,發展更多永續性解決方案。
(2) 美國化學協會(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 ACC)規劃,至2040年前將使美國的塑膠包裝100%可重複使用或回收再利用,並在2022年前達到塑膠材料在生產過程零損耗。在行動方案中則有六大執行關鍵:(I)設計新產品以提高回收和再利用效率;(II)開發用於收集、分類和回收材料的新技術和系統;(III)讓消費者更容易參與回收計畫;(IV)擴大收集和回收塑膠的種類;(V)調整關鍵終端市場之產品布局;(VI)教育消費者重複使用塑膠的觀念。
(3) 加拿大塑膠工業協會(Canadian Plas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 CPIA)則設定「2040年前使加拿大塑膠包裝100%可重複使用或回收再利用」的目標。目前加拿大正朝著2040年起垃圾掩埋場沒有塑膠包裝的目標前進,而實現目標需要在整個價值鏈上進行基礎設施的升級以及包裝設計改進。其中成功關鍵仍須仰賴普羅大眾一起參與回收計畫,杜絕亂丟垃圾的行為,才能發揮最大的回收成效。
而除了產業協會的因應對策之外,國際大型企業面對限塑政策,也有相對應的措施與行動,以下列出幾個相關案例:
(1) 瑞典宜家家居(IKEA)宣布,將在2020年之前,分階段停售一次性的塑膠產品,包括塑膠吸管、塑膠儲物袋、垃圾桶襯墊等,並取消IKEA店內餐廳一次性塑膠餐具的提供,例如吸管、咖啡攪拌棒、含有塑膠塗層的紙杯等。
(2) 麥當勞(McDonald)宣布自2018年9月起,其英國與愛爾蘭共1,361個店面將全面以紙吸管取代塑膠吸管。
(3) 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宣布將在2019年中旬之前停止使用塑膠吸管與塑膠攪拌棒,預估每年將可減少超過1億7500萬支塑膠吸管及1300萬支塑膠攪拌棒的使用量。
(4) 咖啡業龍頭星巴克(Starbucks)宣布2020年前在全球所有分店禁用一次使用塑膠吸管,將以生物可分解材料吸管與特別設計的杯蓋取代。
(5) 英國最大連鎖超市特易購(Tesco)宣佈自2019年起,該超市所有自有品牌產品禁用不可回收塑膠包裝,逐步落實改變其產品包裝的方式。
(6) 英國最大素食品牌業者Quorn公司宣布將停止使用不可回收的黑色托盤包裝,改以白色或透明的可回收替代品取代。
(7) Dunkin' Donuts知名甜甜圈連鎖店將於2020年淘汰PS發泡杯,過渡期採紙杯替代,預估每年將減少10億個發泡杯的使用。
(8) 可口可樂公司規劃2030年100%回收所有飲料瓶罐,並為1,200億個塑膠瓶賦予新生命。
(9) 寶僑(P&G)規劃於2030年,旗下海倫仙度絲、潘婷、幫寶適等20個品牌全面使用可回收或可再利用包裝。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各大企業的因應對策多以配合政府要求、減少提供與使用一次性塑膠,或是轉向使用生質塑膠、可回收或可堆肥材料為主。限塑並非一蹴可幾,除了政府政策與業者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消費者環保意識,且消費觀念須配合進行調整,如此才可望在供需兩端互補互助的情況下達成政府的限塑目標。
整體而言,限塑政策實施後受影響最劇的應是塑膠相關業者。對於消費者而言,可能僅是生活習慣上的不便利;而對於製造商而言,面臨的卻可能是公司營運的生死存亡。前述的產業因應對策可供我國業者做參考,並思索未來的發展方向。廠商如何在現今越發艱困的環境下找到出路,不僅是廠商待解的難題,也考驗著政府當局的執政智慧。政府於政策實施前,應研擬相對應之配套措施,例如鼓勵業者開發或轉採用新型環保材料;而廠商也應朝環境友善的方向邁進,正視環保議題並做出對應調整。畢竟限塑政策背後最高遠的目標是追求一個綠色無汙染的環境,而唯有政府、消費者與生產者三方共存一致的理念,才可望真正實現永續發展的願景。
《本文節錄自塑膠智庫107年7月產業分析講座:用『數據』與『塑膠產業循環經濟的未來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