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情新聞

Business News
產業資訊 商情新聞 塑膠專欄
塑膠專欄
從製造業競爭力看塑膠產業專業人才發展的重要課題
產業趨勢
國家經濟繁榮與先進製造業所需的知識網絡與能力之間密不可分

Deloitte德勤全球製造業團隊與美國競爭力協會,發佈「2013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Global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dex)」報告,中國再度蟬聯全球製造業競爭力國家之冠,德國與美國則分別包辦第2、3名,台灣在該報告排名全球第六。預期有些國家在五年後的整體競爭力排名會下 降,德國跌到第四,美國第五,台灣則下降到第七。受訪的製造業高階主管認為,「人才驅動的創新」是決定競爭力的首要因素,而人才驅動的創新項下的次因素「科學家、研究人員、工程師的素質與供應」及「技術工人的素質與供應」在所有四十項次因素的重要性中分居前一、二名。

報告中指出「沒有製造業就沒有國家經濟發展」,以排名全球第二的德國為例,即使擁有幾乎全球最貴的勞動力與能源原物料成本(僅次日本)多重劣勢,卻仍靠排名全球第一的人才驅動的創新,將其競爭力拉到全球第二。受訪的高層主管認為,某些關鍵領域向來就是德國的傳統強項,此外德國又特別著重「機電整合」技術,再加上「雙軌制」的職業訓練以及產業與大學之間的緊密結合等等,都讓德國在人才驅動的創新能力上名列前茅。

 
競爭力的核心是高素質的人力

此外,調查結果也指出,高素質的人力將會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最重要指標,尤其高素質與高生產力的勞工有助於企業達成創新目標,對傳統製造業大國來說,提升勞工素質並發展有效率的人才庫仍是其競爭力的核心。台灣在產業聚落、人才驅動的創新…等許多方面有優異的表現,但是面對未來仍存在許多隱憂,例如目前台灣製造業在中高階研發人才或生產製造人才方面,有許多企業面臨人才招募、斷層的問題、年輕學子就業面臨學用落差、國際競爭等問題,甚至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問題等重要課題需要面對。


人才的策略須兼顧深度與廣度及永續 

塑膠產業兼具基礎工業及民生工業二者特性,技術發展趨勢除了隨著終端產品的要求或需求而改變以外,也追求商務的經濟效益,因此,無論在職的從業人員或是學校技術人才培育均需符合全球趨勢發展,才能及時因應產業所需。

一、在研發人才方面:因應環境永續、安全與健康等議題所趨動的材料、技術與生產設備及環境的改變,例如更節能的製程、輕量化的材料、回收及再利用的循環、降低對環境或人身的危害…等相關技術發展趨勢以及相關的法規標準的改變。

二、製造技術專業人員:以德國為例,擁有「硬實力」的「黑手」技術人才撐起生產製造的一片天,但是企業與專業技術人才還需進一步掌握「先進製造」的關鍵,才能避免陷入勞動成本不斷提高的泥沼中。所以,除了職業訓練必須落實、傳承及精進以外,也須積極提供環境誘因以吸引新生代的投入。

三、 應用與創新方面:塑膠製品與零組件在便利性、替代性、生產性等許多方面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現有的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及訓練環境中,智慧應用則是研發與製造以外的另一個專業人才知能發展的方向,例如聰明的應用塑膠的特性在汽車、農業、醫療生技、光電、民生…等各種產業中。


塑膠中心在培育及訓練塑膠專業技術人才方面提供的服務與效益

        當前塑膠製程專業技術人才的挑戰主要有專業知能的深度、跨領域知識的廣度、提升勞動力產值以及人才永續不斷層等方面,塑膠中心透過各種具體做法以滿足產業及個人在技能、知識、經驗及智慧等各方面的學習及訓練需求:

一、以職能為導向連結產業知識網絡協助專業技術人才的養成及能力提升:   

塑膠中心自98年開始廣邀產、官、學、研、公協會等各界產業專家成立職能推動委員會以推動塑膠產業專業人才職能發展與鑑別系統,首先擬定「射出成型工程師職能基準」,並經過300位以上平均年資超過10年的資深工程師驗證本職能基準符合業界的需求,除獲得經濟部工業局與勞委會職訓局等機關肯定以外,更獲得台中精機、邦泰複合材料、堤維西等41家企業認同,企業可依據「射出成型工程師職能基準」及認證證書具體運用在選人(優先面試獲證者)、育才(訓練規劃之參考)及留才(能力考核之參考)等方面,而通過能力鑑定考試認證者中更不乏獲得公司認同而加薪或晉升或順利就業的個案。

在落實產學接軌方面,有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勤益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等17所相關科系認同,除開辦相關產業實務課程或鼓勵學生參與考試以外,也積極推動培育種子教師及產學合作實習方案,期使更多的新生代工程師投入產業。

透過以職能為導向發展出的訓練、教材以及認證系統能夠使專業人才具備相關知能的深度與廣度、熟練地運用,並有效與工作績效結合。


二、透過跨領域團隊的互動交流以強化製造業的軟實力

塑膠產業的關鍵領域有原料技術、複合材料混練技術、生產製造技術、二次加工技術、生產設備、模具、產品設計開發、檢測分析技術…等,依供應鏈及企業內部的分工情形,工程師們往往必須與上下工程或客戶或供應商之間緊密配合,因此,塑膠中心支持與協助如油封聯盟、模具塑膠聯誼會等非公開的交流參訪活動,也辦理跨領域課程、設計競賽等公開活動及提供產品發表服務以促進跨域的交流及學習,更提供各個不同領域的資深顧問赴廠進行製造技術診斷、技術人才落差診斷及輔導問題解決,以協助業者更進一步掌握製造技術相關的關鍵。


三、從未來生產技術的發展方向到人才驅動的創新

倘若企業陷入陷入勞動成本、原物料成本等各種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泥沼中時,勞動力也將遭低價勞動力取代,因此,積極的學習成長並與企業的商務(即產品研發)相結合,跟上技術變遷的脈動,並提升勞動力產值才能形成勞資雙贏的局面。

塑膠中心持續地養成具備硬實力的人才,也提供平台協助業界掌握軟實力,同時也在各相關產業領域辦理技術應用與趨勢研討講座,致力引進技術先進國家的技術專家到國內分享他們的實務經驗以提供未來技術發展方向的建議給國內業者,透過結合人才、環境與方向三者,以提供塑膠產業界具備「人才驅動的創新」的基本要素。

 最後,未來塑膠中心將更加強與學校及企業之間的合作,無論是在生產製造所需技能、技術提升所需知識、問題解決的經驗或是研發智慧等方面提供優質的環境與服務,以滿足個人、跨領域團隊與市場應用導引等各個層面的學習需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