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綠色研發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服務窗口
企業社會責任 環境保護與綠色研發 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
資源循環零廢棄:中石化攜手塑膠中心 共推海廢循環小漁包 【塑膠30週年 - 前瞻永續 · 創新價值】
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公司(簡稱中石化)為實踐 SDGs 永續發展目標,並推動「資源循環零廢棄」理念,於2022年攜手財團法人塑膠發展中心(簡稱塑膠中心)啟動《海廢漁網循環再生計畫》。採用舊漁網再生技術,製作造型簡約時尚又兼具實用性的「海廢循環小漁包」。產品亦登上群眾集資平台嘖嘖 zeczec,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支持保護海洋,集資所得預計全數捐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及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在 2018 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出,每年有 64 萬公噸的「幽靈漁具」沉入海底,這些被丟棄或遺失在海洋的漁網隨浪潮漂流,許多海洋生物往往會在不經意間被其纏繞;若無法快速掙脫,就有可能被淹死或慢慢餓死。更糟的是,漁網通常由堅固的塑膠材料製成,在水中可以留存很長時間,以同樣的方式重複殺戮魚類、海龜、海鳥以及各種海洋哺乳動物。
 
圖說:海廢漁網收集、清理

依據天下雜誌450期針對台灣綠色消費大調查,台灣民眾綠色消費意識越來越高,特別是女性與中高齡消費者,最在乎產品是否環保。因此,中石化身為漁網原料纖維尼龍粒上游供應商,本次推出的海廢循環小漁包,從一開始廢棄漁網收集、清理、試驗到最後成品上,主體綠布布料為海廢再生布(24%回收漁網+76%回收尼龍),而灰布布料則以回收尼龍布為主,另外在扣件部分,包含日型環與S勾均是採用100%回收漁網(海廢rPA再生料)設計製作而成。
 
圖說:海廢循環小漁包完成品
 
圖說:海廢循環小漁包日型環與S勾

一開始在海廢循環小漁包設計理念上,透過調查觀察環保袋包類趨勢以攜帶包款造型、價格與實用性為重點考量因素,包款設計走簡約風格深色外觀為主,包身選擇保留漁網本身原色,避免色彩添加物對環境的再次傷害,而中間段與包款內裡亮眼的藍綠色,靈感也源自漁網本身所帶有的海洋藍,期望透過材料再生的設計,翻轉海洋廢棄物的定位;消費者對於實用性部分包含功能多樣、實用(內層置放設計)、易用與美觀為主。

而在製作理念上,中石化與塑膠中心更期盼大至漁網小至包裝都能最大化發揮價值,落實循環再利用之精神。因此,主體海廢循環小漁包在設計與製作上以使用海廢料為主外,內部包裝也採用來自印刷廠的廢棄襯紙做包裝,外部包裝使用配客嘉的循環包裝,可減少80%的碳排放,最後在每個包裝袋內亦會放置一張感謝小卡,感謝大眾為保護海洋盡一份心力,感謝小卡採用紙材與印刷廠皆符合FSC認證。

在海廢循環小漁包製作上,採用嘖嘖群眾募資平台來募資,目標在2個月內募資新台幣50,000元,最後募款總金額為新台幣95,982元達標191%,總共製成300個海廢循環小漁包。另中石化與塑膠中心也共同辦理台南偏鄉國小環境教育活動,藉由本次海廢循環小漁包宣傳保護海洋的理念,其中2個海廢循環小漁包更是贈與台南國小校長,99個則是售出予參與募資的消費大眾,另199個寄回與中石化,募資金額將全數捐贈予非營利組織(NPO),作為海洋保護、以及守護所有仰賴海洋為生的生命與人們等相關支用。
 
圖說:中石化與塑膠中心共同辦理台南偏鄉國小環境教育活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