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薪火相傳
美一董事長蔡明忠 十八般武藝拓國際市場

每日清晨,在果菜批發市場裡的工人忙碌包裝一箱箱蔬果,熟悉的裁切一條條塑膠打包繩,緊緊綑綁箱體,確保順利分送至其他地方的批發商。這一條看似不起眼的打包繩,創造台灣出口佳績。走進位在台南關廟鄉間的美一,鐵皮搭蓋而成的工廠,看似一般,卻是台灣唯二生產打包繩的工廠,更獲得三菱、住友等日本大企業信任,年年下單近億元。
美一董事長蔡明忠退伍後,親戚介紹他進奇美上班,但他選擇進入製造打包繩的公司,一待就是10年,蔡明忠於每個部門均有歷練。1986年,蔡明忠認為專業技能具備,於是決定自行創業,創業初期以接美國市場訂單為主。原先以為美一隨著美國市場穩定接單成長,卻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遭遇韓國廠以低價搶攻美國市場。蔡明忠毅然將市場轉向日本,以高品質打敗削價競爭,此決定也讓他體會到「危機即是轉機」。
「日本對產品要求完美,若一個環節出錯,他們企業的社長是會向一個一個供應商道歉」,蔡明忠說,他把日本市場當成一種挑戰,為此將自己訓練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化工科畢業的蔡明忠,白天經營工廠,晚上還到補習班學機械製圖、水電等專業技能,他對材料與設備的熟悉,於是經過研究後,他研發一套與傳統塑膠吹袋設備不同,能讓打包繩呈現規則狀,強度更強。蔡明忠驕傲地指著他買回的日製打包繩,不論是規則形狀,或表面光澤度都還輸給美一生產製造。
為行銷產品,蔡明忠早期還報名參加經濟部國貿局的對日貿易班,跟著國貿局聘請的專家,到日本展覽場向日本廠商行銷美一的產品。做好萬全準備後
,當日本三菱子公司社長帶著一票幹部參訪美一,當社長參觀完美一,並且看到美一的產品,便快速地向蔡明忠提到,40天是否能生產出它們所要的樣品,蔡明忠一口答應,也達到日本要求。雖然是傳統產業,蔡明忠在台灣這塊市場奠定不可取代的競爭力,每年貢獻台灣出口值。
台灣過去經濟奇蹟,來自蔡明忠這輩人的奮鬥,台灣的未來,需依靠台灣新一代,蔡明忠給年輕人事業成功的建議,他說,年輕人要學會屈就基層,將基礎功打好,才有成功的可能。